消费贷机构与信用卡发展历程

消费贷机构对信用卡垂涎已久,如今,它们得到了它。

信用卡是持牌业务,消费贷机构没有发卡资质,不能直接发卡,却借助银行二类户与支付机构捆绑,实现了消费贷的信用卡化——在交易环节,用户打开支付工具,可直接选择这类虚拟卡(背后为消费贷)支付,赋予了消费贷部分信用卡的属性。

消费贷正在信用卡化。这既是一种模式变革,在我看来,也代表了行业进化方向。

进化

在消费支付环节,才会产生消费贷款需求。所以,消费贷获客的秘诀,一直都是无限贴近消费场景,贴近支付环节——距离支付环节越近,距离用户需求越近,距离成功也就越近。

早期,消费金融机构依靠线下驻店模式贴近用户需求。以捷信为代表,派员进驻大大小小的3C门店,在消费者掏出钱包付款时,销售经理及时赶过去进行贷款营销。现场申请、即批即用。

后来,电商平台有了自家的消费金融产品,在线上场景复制捷信们的线下模式——即在支付环节,推介用户使用自家分期产品,如蚂蚁花呗、苏宁任性付等,利用分期免息等补贴策略,迅速俘获消费者。早期的趣分期、分期乐等创业机构,在商业逻辑上也是复刻这一模式,先搭建线上3C购物场景,在支付环节嵌入分期产品,快速崛起。

但站在行业角度,这两种模式各有局限性:前者模式很重,依靠人力;后者以自有场景为前提,若消费贷机构没有场景,需为贷款自建场景,成本高、引流难,意义不大(可参考各家银行的信用卡商城,投入不小,小打小闹)。

行业继续进化,又衍生出两种模式。

一是开放平台模式。即把消费贷产品接入商家收银台系统,消费者在支付环节可直接选择消费贷产品完成支付。现阶段炒得火热的开放银行,走的也是这条路——主动走进场景,把产品融入场景。用户不走向我,我就走向用户。

消费贷产品开放模式,需场景方主动接入,会产生开发和运营成本。为提高场景方积极性,消费贷机构多选择在支付费率优惠、交易返还等方面做出让步,并配合商户做一些免息分期活动,一些机构还会基于放贷量给予商户提成激励。

市场头部产品用户基数大,可以给场景方带来明显的引流效果,场景方有积极性。而头部机构切入后,会签署一些独家协议,作为场景方获取补贴激励的前提,把中小型消费贷机构产品挡在门外。

此外,即便没有排他协议,收银台的展示空间有限,能展示的消费贷产品也始终有限。这里,属于头部消费贷产品的战场,中小型消费贷机构,选择了第二条路。

二是虚拟信用卡模式。这里的虚拟信用卡,不同于银行发行的虚拟信用卡(银行发行的虚拟信用卡本质上还是信用卡,只不过没有实体介质,是一串数字,可绑定各种支付工具,发卡环节少了制卡、邮寄过程,可做到秒批秒用,是移动支付背景下的信用卡模式创新),而是将消费贷与银行二类户打通,再基于二类户绑定支付工具,便像信用卡一样展示在用户的支付列表中。

- 正文结束 -
首页 信用卡 用卡攻略 消费贷机构与信用卡发展历程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为您推荐

微信号:

点击复制